日前,扬州市总工会举办了劳模工匠助企行成果展示活动。一年来,各级劳模工匠不仅在本单位助企创新,还组队到其他单位开展助企行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的“卡脖子”难题。

    田明:助企创新增效益

    这些日子,全国劳模、中国石化技能大师、江苏油田工程技术服务中心连续油管作业队大班田明格外忙碌,他正带领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帮助两家域外企业设法解决连续油管作业的难题。前不久他刚刚攻克了溱页1HF井的小井眼的极限挑战,在直径仅82mm的小井眼空间,首创连续油管小管柱钻磨技术,完成国内首例连续油管小管柱深井修井作业,使停产数天的油井重焕生机,年增油2万多吨。而对花页3HF严重套变井,进行连续攻关,前后经过5次创新,运用偏心变径式磨鞋的连续油管修井技术,对严重套变井,实施“微创手术”,钻磨桥塞23个,使1500米的页岩油水平段恢复产能,年增油1万多吨。

    “近年来,随着国内页岩油、页岩气等非常规勘探开发深入,连续油管技术市场需求逐渐增大。我带领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开始了助企闯市场之路,并叫响了助企行的品牌。”田明回忆说,在涪陵气田成功实施连续油管内穿电缆技术,创下内穿电缆5600米纪录,解决了水平井测井仪器电缆无法有效投送的难题;在东北油气分公司北213-8HF井成功实施连续油管拖动酸压295方,因增产显著,后又在多口气井应用,刷新连续油管拖动酸压施工纪录;在东北油气分公司查深1井,成功实施连续油管双流程试气求产施工,进行了连续油管桥塞封堵和油套环空放喷求产双流程试气,填补了行业空白。“5年来,我们助企行团队在东北市场承担重点井、特殊井的连续油管作业超200井次,练就了绝活,打响了品牌,为企业、国家创造了巨大效益。”

    张龙:用“芯”点亮精彩人生

    扬州开发区劳模、扬州国宇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龙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芯片研发难题,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助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还参与1项国家标准制定,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先后参与了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扬州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引导等10多项省市级重大资金项目研究课题。

    在助企行活动中,张龙充分发挥劳模示范引领作用,紧盯前沿科技,聚焦功率半导体芯片低能、环保、高效的要求,带领团队攻克功率芯片制造过程中工艺技术难题,在国内率先突破高电压、满电流测试技术,开发出功率薄膜电阻以及高可靠功率芯片PI钝化工艺技术。其研发出的超薄晶圆减薄等技术,推动实现车规级功率芯片产业化,不仅助力功率芯片完全自主国产化,公司芯片制造生产效率也提升30%以上。

    殷远东:助力智能微电网建设

    由省劳模、国家电网扬州市江都区供电公司电力工程服务分公司工程项目班班长殷远东牵头组建的劳模工匠团队以“企网共赢”为目标,依托江都区船舶制造业优势,选择扬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作为助企行的试点,历经“要素赋能”“配微互动”“企网协同”三个阶段,致力打造微电网典型示范。在要素赋能阶段,发挥“供电+能效服务”体系优势,帮助企业陆续建成8兆瓦/32兆瓦时储能、5.2兆瓦光伏、8兆瓦岸电、28台充电桩、船舶专用全电烹饪舱等绿能要素,助力2艘全球最大的纯电动集装箱船建成交付,服务企业创成国家级“绿色工厂”。

    在配微互动阶段,殷远东助企团队研究解决了微电网在技术路径和商业模式方面的两大难题,依托智能微电网平台,引导“光储充”等分散资源在电网需求和商业价值之间有序平衡、参与互动,实现凌晨填谷、午间光储协同、晚间错峰用电。在企网协同阶段,以提升微电网精益化水平和灵活化程度为目标,联合企业打造数字孪生智慧能源平台,实现各生产车间、主要用能设备电水气等能效指标的实时监测。同时,基于平台功能,细化企业的负荷分类,将生产工序深度融入微电网,为企业提升能效水平、为电网挖掘负荷调节潜力创造便利,助力电力保供精准、有序。目前已帮助企业累计消纳新能源超1000万千瓦时,参与需求响应、辅助服务5次,节约用能成本超180万元。


来源:江苏工人报

点赞(0)
立即
投稿
返回
顶部